学校非遗馆是指设立在学校内的专门用于展示、传承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
的文化空间。它结合教育功能,将非遗保护与校园文化、课程教学相结合,旨在通过实践体验、展览展示、互动学习等方式,
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非遗展示与教育
通过实物、图片、影像等形式展示本地或全国的非遗项目(如剪纸、皮影、传统戏曲、民间舞蹈、手工艺等)。
结合课程(如美术、历史、语文等)开展非遗知识普及,让学生了解非遗的历史、技艺和文化内涵。
实践与传承
开设非遗技艺体验课(如陶艺、刺绣、书法、传统乐器等),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授课。
组织学生参与非遗项目制作,培养动手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文化互动与创新
举办非遗主题的活动(如非遗文化节、工作坊、讲座),鼓励学生用现代视角重新诠释传统技艺。
推动非遗与学科融合(如将传统音乐融入音乐课,用数学分析传统建筑结构等)。
社区与家校联动
向家长和社区开放,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桥梁,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力。
文化保护:通过教育让年轻一代成为非遗传承的新生力量,避免传统文化断层。
增强文化自信:帮助学生理解本土文化价值,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创新教育模式:打破传统课堂界限,通过沉浸式体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服务地方文化:许多学校非遗馆会聚焦本地特色非遗(如方言、民俗、手工艺),助力地域文化振兴。
成都锦城汇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泸州一中设计“油纸伞非遗工坊”,学生可学习扎染、油纸伞等技艺,作品在校内展览并义卖。
学校开设“非遗油纸伞社团”,聘请民间、文联老师定期指导,学生登台表演。
学校油纸伞非遗馆不仅是文化空间,更是活态传承的实践平台,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让非遗在青少年心中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