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农村学校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传承文化、培育人才、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使命。加强农村学校文化建设,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关键举措。
一、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使命
1.传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 农村学校应深入挖掘当地民俗、非遗、红色文化等资源,将其融入课程教学和校园活动中,增强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他们成为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创新者。
2.培育新时代乡村文明新风尚。 学校应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展文明礼仪、环境保护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
3.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升教师素质,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为乡村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4.服务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学校应结合当地产业特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实用人才,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助力乡村经济振兴。
二、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保障机制。
将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纳入乡村振兴整体规划,制定专项方案,明确目标和任务。
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学校基础设施,为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加强教师培训,提升其文化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挖掘乡土资源,打造特色文化。
组织师生参与乡村文化资源调查,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
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如乡土历史、民俗文化等。
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非遗项目体验等。
3.创新文化载体,丰富活动形式。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文化资源平台,扩大文化传播范围。
开展文艺演出、读书活动、体育比赛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志愿服务、社会调查等,增强社会责任感。
4.加强校地合作,形成共建合力。
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社会组织等合作,共同推进文化建设。
邀请文化名人、非遗传承人等进校园,开展讲座和技艺传授。
组织学生参与乡村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促进文化交流。
三、结语
农村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农村学校将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人才支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8.学校文化建设的“破”与“立”:破除形式主义的实践反思
学校文化建设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一些学校的文化建设存在形式主义倾向,如重形式轻内容、重口号轻落实、重短期效应轻长远发展等,严重制约了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因此,学校文化建设需要“破”与“立”并举,破除形式主义,构建真正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学校文化。
一、破除形式主义,需正视以下问题:
1.“文化上墙”不等于“文化入心”。 一些学校将文化建设简单理解为标语口号上墙、规章制度上墙,忽视了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师生价值观的引领,导致文化建设流于表面。
2.“活动纷呈”不等于“文化育人”。 一些学校热衷于开展各种文化活动,但活动缺乏系统设计和深度思考,与教育教学脱节,难以真正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3.“模仿复制”不等于“特色发展”。 一些学校盲目模仿其他学校的文化建设模式,缺乏对自身历史传统、办学理念、师生特点的深入分析,导致文化建设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和个性。
二、构建有生命力的学校文化,需着力于以下方面:
1.“立”核心价值观,引领学校发展方向。
深入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凝练出符合时代精神、体现学校特色的核心价值观。
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育教学等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全体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
2.“立”课程体系,夯实文化育人根基。
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课程体系。
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将文化育人融入学科教学,引导学生感悟文化魅力,提升文化素养。
3.“立”活动品牌,提升文化育人实效。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等。
注重活动过程的体验性和参与性,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文化、践行文化。
4.“立”环境文化,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将学校文化元素融入校园景观设计,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传播学校文化,扩大文化影响力。
三、实践反思:
1.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坚持、持续推进。 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一阵风”式的运动。
2.学校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师生主体地位。 要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师生成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
3.学校文化建设要注重实效,避免形式主义。 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真正发挥文化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学校文化建设要“破”形式主义,“立”文化内涵,构建真正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学校文化,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